水廠凈水工藝,有常規工藝和先進工藝之分:
常規工藝:沉淀 → 過濾;先進工藝:預處理+常規工藝+深度處理
以前自來水凈水工藝處理的對象為水中的:膠體和懸浮物。由于環境的惡化和民眾對飲用水安全衛生觀念的加強,國家提出了更為嚴格的凈水要求,各水廠處理對象在原來的基礎上添加了一項——溶解性物質的處理。這在對水廠工藝提出了新的要求同時成為了各水廠引進先進工藝的初始動因。
關于濁度
1度:1 mg 二氧化硅在一升水中所形成的渾濁度,是通過測定透射光強度來獲得其數值。
1 NTU:它是通過測定散射光強度來獲得其NTU值。
所以濁度為1度的水與濁度為1 NTU的水其所含雜質的數量是不完全一樣的。
1. 沉淀池
沉淀池大體可分為:(1)平流式沉淀池
(2)豎流式沉淀池
(3)斜流式沉淀池
(1)平流式沉淀池
平流式沉淀池應用廣泛,它具有構造簡單,造價低,處理效果穩定,操作管理方便等特點,并且對異重流有不錯的抵抗能力。但也有缺點,比如占地面積大。
【所謂異重流是指進入較靜而具有密度差異的水體的一股水流。異重流重于池內水體者,將下沉并以較高的流速沿著底部繞道前行;異重流輕于水體者,將沿水面徑流至出水口。密度的差別可能由于水溫,所含鹽分或懸浮固體量的不同所造成。若池內水平流速相當高,異重流將和池中水流匯合,影響流態甚微。這樣的沉淀池具有穩定的流態。若異重流在整個池內保持者,則具有不穩定的流態,這不利于絮凝體的下沉?!?/span>
(2)豎流式沉淀池
豎流式沉淀池其異重流比較嚴重,冬季在氣溫變化大時易泛池。該類型池
于50年代從蘇聯引進,到了60年代已基本上不再建了?,F在要做的話要往自動化方向發展,但這個困難還是挺大的。
(3)斜流式沉淀池
斜流式又分為斜板式和斜管式兩種。
根據理論,在沉淀池有效溶積一定的條件下,增加沉淀面積,可使顆粒去除率提高。為此過去曾經把普通平流式沉淀池改建成多層多格子的池子,使沉淀面積增加。但由于排泥問題沒有得到解決,因此無法推廣。為解決排泥問題,斜板和斜管沉淀池才逐漸發展起來。我國使用較多的使斜管沉淀池。斜流式沉淀池在70年代到80年代中期比較盛行,日本在這塊做的比較多。
2. 澄清池
絮凝和沉淀屬于兩個單元過程:水中脫穩雜質通過碰撞結合成相當大的絮凝體,然后在沉淀池內下沉。澄清池則將兩個過程綜合于一個構筑物中完成,主要依靠活性泥渣層達到澄清的目的。當脫穩雜質隨水流與泥渣層接觸時,便被泥渣層阻留下來,使水獲得澄清。
泥渣層的形成方法,通常是在澄清池開始運轉時,在源水中加入較多的凝聚劑,并適當降低負荷,經過一定時間運轉后,逐步形成。
從泥渣充分利用的角度而言,平流式沉淀池單純為了顆粒的沉降,池底沉泥還具有相當的接觸絮凝活性未被利用。澄清池則充分利用了活性泥渣的絮凝作用。
澄清池形式很多,基本上可分為兩大類:
(1)泥渣懸浮型澄清池,包括懸浮澄清池,脈沖澄清池等。
(2)泥渣循環型澄清池,包括機械攪拌澄清池,水力循環澄清等。
到90年代,澄清池的發展已逐漸不能滿足現代水廠的發展要求。一方面,它操作過于復雜,而且很多操作又不能用自動化機械代替。這就使得池子的運行效果要受到一定的人為因素的影響。另一方面,澄清池在電耗上要比其他類型的池高。澄清池池高在8~9米,而平流式沉淀池池高僅在3~4米,這無形中就提高了澄清池的耗電量。